正文 【030】夏侯心思

小说:三国中的仙与大王 作者:薛歌
    【不好意思写了改改了写折腾到现在。哦明天的一章要晚些】

    “仙法”、“巫术”在原本的夏侯惇看来尽是荒唐、可笑。

    在此之前他虽不像巫罗那样一心“寻巫问仙”但也曾因为幼年的经历而与所谓的“仙、巫、方士”等多有接触。

    他六岁失恃。

    当时阿母重病卧床、奄奄一息阿翁看药石无效便请了沛国有名的巫祝。

    那巫祝安台设坛、祈禳辟邪做了整整三日的法事。而直至三日期满也没有换来阿母的醒转。

    自那时夏侯惇的心里便有了一个假设--如果天下真有灵验的巫术阿母会怎样?我会怎样?

    由此他对巫术、法术以及流传一时的仙法起了兴趣。

    及年长四方游历时他求学于平原襄楷。

    这襄楷襄公矩乃是当世有名的方士号称“仰瞻天文俯察人事”。

    夏侯惇随其学习了半年的天文阴阳之术。

    襄公矩为人正直好学博古确实是一位难得的老师。而夏侯惇在这段求学生涯中同样受益匪浅。

    然而这与他想象中“晓阴阳弄风雨”的方士不符。

    半年之后他离开了平原转道往南去了吴越之地。

    之所以去吴越江南是因为“丁夫人”。

    丁夫人姓丁名夫人。是前汉有名的巫家。

    班固班孟坚曾在他的《汉书·郊祀志》一篇中提到此人。

    “是岁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

    这丁夫人与虞初建造方士之祠诅咒了匈奴、大宛的大军也因此得以青史留名。

    这是夏侯惇找到的少数在正史中记载着“巫祝”事迹的一段文字。

    虞初虽在后世号称“家之鼻祖”但在正史中一直评价不高。

    在18年的汉末尤其如此。

    再过上十几年虞初所著的《周》更是在仲长统“《百家》杂请用从火”的主张下被那些正统文人一把火烧了干净。

    而“黄车虞家”也是“成也虞初败也虞初”逐渐没落不显于世也无从找寻了。

    反倒是原本声誉稍逊的丁夫人留下“诅军丁”一脉一直居住在越地。而且依旧是“巫祝传家”在吴越之地颇有名望。

    夏侯惇在“诅军丁家”待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虽然没学到但大致了解了所谓的“巫”。

    “诅军丁”的巫祝其职能大约可分为五种:交通神鬼、卜凶问吉、辟邪禳灾、祭祀丧葬、治病救人。

    所谓“交通神鬼”在夏侯惇看来就是个笑话因为亲眼看到一位“迎河神”的丁家巫祝失足落水而死。

    至于辟邪禳灾、治病救人他幼年就体会过不足为信。

    祭祀丧葬也只是礼仪主持无半神异之处。

    只剩下那“卜凶问吉”。夏侯惇经历无数次后也没了兴趣。

    越地最常用的占卜法是“鸡骨卜”。“诅军丁家”犹善此法。

    具体的流程是卜者将鸡宰杀后煮熟取鸡两眼骨上有孔裂若似人形则吉不似则凶。

    来占卜的越人尽信无疑。而夏侯惇则多次追踪对比、反复勘察考究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占卜就是一门话术”。

    大失所望的夏侯惇返乡归家此后数年都一心扑在武艺上。

    再待后来“尸解仙”的修行法门流传在东汉十三州的大地上时他才稍稍转移了一下注意力。

    但是他依旧一无所获。

    直到“燕大王分发仙宝”的消息传来直到他赶来白虎山直到他被冰封之后终于有了转机。

    仙法真正的仙法出现了。

    来之前好友曾将燕大王的仙法斥为“障眼的戏耍杂技”。

    什么是戏耍杂技?

    郡县中的闹市里豪门大户的庭台上那些倡伎所做出的匪夷所思的动作--飞丸跳剑、披胸受刃。

    当然了还有传自极西之地大秦国的“口中吐火自缚自解”;或者西南夷掸王国的“幻人”所拥有的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的幻术。

    然而夏侯惇亲身感受到的“冰霜仙法”不是与政事纠缠不清的天文阴阳之术不是乡里之间闹剧一般的傩戏更非这些障眼的杂耍。

    那是真真正正的仙法夏侯惇追寻了很多年的“真正法术”。

    为了它夏侯惇愿献出自己的所有--资财、武艺、名望所有一切。

    抱着这样的心态夏侯惇来到燕乙的台前。

    他首先看到的是潘凤一个精神抖擞丝毫看不出伤势的潘凤。

    夏侯惇一愣然后就想明白了。这应该就是传闻中燕大王“一指疗伤”仙法的功劳了!

    他的心里因此更加的火热。

    仙法啊!

    接下来不管潘凤、巫罗他们俩作何表情夏侯惇恭恭敬敬地对着太师椅上的燕乙行了一个大礼然后道:“大王夏侯惇请求大王再给予一次初赛的机会?”

    若能再登擂台决赛名额必然在握!获取仙宝的九个名额也必然有我一个!

    然而夏侯惇没有等来是或否的答案。他等来的是三个问题。

    “若得仙宝需等上一年半载你可等得?”

    “能!”

    夏侯惇毫不犹豫地答道。

    “得了仙宝须随在我左右。几年或者几十年你可随的?”

    “能!若我通过决赛必以师礼奉大王一生一世!”

    夏侯惇依旧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若有一日我与你的良友亲朋结怨、成仇你当如何做?”

    这一句话问下来别是夏侯惇就算是一旁的巫罗、潘凤甚至是李进、任秀儿还有那陈县令、赵县尉以及台下数以百千计的人群都愣在当场。

    忠义不能两全!

    这是自古以来都难以作答的难题!多少名载一世的先贤、豪杰面对这个问题时都束手束脚、无可奈何。更不用他们这些普通的凡俗人物。

    “将我的良友亲朋送返归乡然后回山向大王谢罪。”

    良久之后夏侯惇如此回答。

    燕乙听了之后未做评价而是允了他以及其他的被打败的人“再登台”的机会。

    夏侯惇跪谢之后若有所思地去了而身边的人则陷入沉思中。

    潘凤没想那么多他只是在心里一直摆弄着“阿翁与大王”这座天平。而巫罗则想到了更多、更远。

    比如大王今日问此话的用意何在?大王招揽信徒的用意何在?大王今后会做什么?我在将来当如何做?

    直到日落西山“初赛”结束他们这些人也没有想出心中最合适的、能完美解决“大王与亲朋”问题的方法。

    而通过“初赛”的五十三个人除去之前表态的夏侯惇在来到燕乙身前行礼见过之后都道了一句“若得大王看中必以此身此生犬马为劳!”

    而燕乙仍未做评价他与任秀儿一人一边抬着太师椅就要上山回屋了。

    扑通一声旁边有人跪了下来。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版权所有 https://www.yanqing123.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